在地下水除鐵除錳工程中,錳砂濾料因吸附能力強、過濾效果穩定被廣泛應用。但錳砂在使用前的清洗及定期反沖洗過程中,會產生大量含懸浮物、錳離子及微量雜質的廢水。若直接排放,不僅會污染水體、堵塞管網,還可能違反環保法規。本文將為您詳細介紹清洗錳砂廢水處理方法相關內容。
清洗錳砂廢水該處理方法
一、清洗錳砂廢水的特性分析
1. 懸浮物含量高:廢水攜帶大量未附著牢固的錳砂細顆粒,濁度通常在200-800NTU之間,靜置后易沉淀但沉降速度較慢。
2. 錳離子濃度波動大:新錳砂清洗時,表面游離錳離子濃度可能達到5-20mg/L;反沖洗廢水的錳離子濃度相對較低,一般為1-5mg/L,但受濾層截留物影響,偶爾會出現峰值。
3. 水質較穩定:這類廢水pH值多在6.5-7.5之間,無強酸堿腐蝕,且不含高濃度有毒有機物,可生化性較差,無需復雜的生化處理環節。
4. 水量具有間歇性:新錳砂清洗為批次排水,反沖洗廢水則隨濾池運行周期排放,水量從幾噸到幾十噸不等,處理系統需具備靈活調節能力。
二、預處理:降低污染物負荷的關鍵步驟
1. 格柵過濾是第一道防線,需在廢水排放口設置孔徑2-5mm的機械格柵或人工格柵,攔截沖洗過程中混入的錳砂碎塊、纖維雜質等,避免堵塞后續設備。格柵需定期清理,防止截留物腐爛產生異味。
2. 沉淀池沉淀是預處理的核心環節,推薦采用平流式沉淀池或斜管沉淀池。實際工程中,可向廢水中投加0.1-0.3‰的聚合氯化鋁(PAC)作為混凝劑,攪拌后靜置30-40分鐘,懸浮物去除率可達85%以上。沉淀池底部的沉渣需定期排放,可晾干后作為建筑輔料或按固廢規范處理。
3. 調節池則用于平衡廢水水量和水質,尤其針對間歇性排放的特點,池容建議設計為最大日排放量的1.5-2倍。同時,需在池內設置曝氣裝置,防止沉淀物淤積,保證后續處理系統穩定運行。
三、核心處理:錳離子的深度去除技術
預處理后,廢水中仍殘留一定濃度的錳離子,需通過化學沉淀或吸附法進一步處理,確保達標排放相關標準。
化學沉淀法是常用的技術,其原理是通過調節pH值,使錳離子轉化為氫氧化錳沉淀。具體操作中,向預處理后的廢水中投加氫氧化鈉或生石灰,將pH值調節至9.5-10.5,投加少量聚丙烯酰胺(PAM)作為助凝劑,加速沉淀。反應完成后,廢水進入二次沉淀池靜置20-30分鐘,上清液中錳離子濃度可降至0.5mg/L以下。該方法成本低、操作簡單,適合中小型水處理站。
吸附法適用于錳離子濃度較低的廢水處理,常用吸附材料包括活性氧化鋁、沸石及再生錳砂。將吸附劑填充于濾柱中,廢水以5-8m/h的流速通過濾層,吸附劑表面的孔隙和活性基團可截留錳離子。當吸附劑飽和后,可用10-15%的鹽酸溶液反沖洗再生,重復使用。該方法無需投加化學藥劑,污泥產量少,但吸附劑需定期更換,長期運行成本較高。
四、深度處理與排放:確保水質達標
核心處理后的廢水雖已基本達標,但為避免意外情況,建議增加深度處理環節。常用石英砂濾池進行過濾,進一步去除水中細小懸浮物和膠體物質,保證出水濁度低于5NTU。若需回用廢水,可增設反滲透裝置,實現水資源循環利用,降低用水成本。
處理后的廢水需經過在線監測儀實時檢測錳離子、pH值、懸浮物等指標,達標后可排入市政污水管網或周邊水體。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污泥需集中收集,經脫水干化后交由有資質的單位處置,避免二次污染。
五、實際處理中的注意事項
工藝適配性:小型水處理站可采用“格柵+沉淀池+化學沉淀+石英砂過濾”的簡化流程;大型工程建議增設調節池和自動加藥系統,提高處理效率。
藥劑投加控制:需根據廢水水質實時調整混凝劑和堿劑投加量,避免投加過量導致污泥量增加或出水pH值超標。
設備維護:沉淀池、濾池需定期反沖洗,格柵、水泵等設備需每周檢查,防止故障影響處理進度。
環保合規:處理設施需符合當地環保部門要求,定期開展水質檢測并留存報告,確保全過程合規。
清洗錳砂廢水處理需遵循“預處理-核心去除-深度凈化”的邏輯,結合廢水特性選擇適配工藝,同時注重運行管理和環保合規。如果您想了解更多清洗錳砂廢水處理方法相關的資訊,歡迎隨時在本網站留言或來電咨詢相關資訊!感謝您認真閱讀!
本文由水天藍環保(http://www.gllsj.cn/)原創首發,轉載請以鏈接形式標明本文地址或注明文章出處!
可能您還想了解: